<input id="yq62h"><object id="yq62h"></object></input>
  • <label id="yq62h"><big id="yq62h"></big></label>
    <th id="yq62h"><kbd id="yq62h"><menu id="yq62h"></menu></kbd></th>

    1. <span id="yq62h"><blockquote id="yq62h"></blockquote></span>
      <legend id="yq62h"><output id="yq62h"></output></legend>
      1. <s id="yq62h"><dfn id="yq62h"><noframes id="yq62h"><strike id="yq62h"><input id="yq62h"></input></strike>

        山東博物館10大鎮(zhèn)館之寶

        山東博物館基于豐富的藏品優(yōu)勢,集收藏、研究、社會教育三位一體,肩負著展示山東地區(qū)璀璨的古代文明、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普及自然科普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是展示齊魯文明的窗口。

        | 鎮(zhèn)館之寶 |

        #1 紅陶獸形壺

        大汶口文化時期

        高21.6厘米,長22.4厘米

        紅陶獸形壺

        紅陶獸形壺

        夾砂紅陶,通體磨光,遍施紅色陶衣,光潤亮澤。器型圓面聳耳,拱鼻,張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壯,短尾上翹,背裝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積,四足立起可供加熱,使用方便,造型生動美觀,逗人喜愛,集實用與仿生藝術(shù)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獨有的器形,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的靈感,是新石器時代一件難得的陶器珍品。

        #2 蛋殼黑陶

        龍山文化時期

        高17厘米,口徑11.7厘米

        蛋殼黑陶杯

        整器為兩部分套合,杯身作寬沿,直壁圜底,下承圓筒狀且兩端外侈的杯柄,上飾平行凹弦紋數(shù)周。該器以輪制而成,器壁薄如蛋殼(差不多就是0.2毫米厚,真的是佩服古人的能力),表面烏黑光亮。是山東新石器時代考古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也是典型龍山文化的重要標志。

        #3 亞醜鉞

        商代

        通長32.5厘米,寬34.5厘米

        亞醜鉞

        方內(nèi),雙穿,兩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出,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城墻垛口似的牙齒,極富威嚴。因其口部兩側(cè)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

        #4 甲骨文

        商代

        金字旁文字甲骨(左一豎排最后一字)

        虹字甲骨(上半部中間豎排最后一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的文字,記錄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此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帶金字旁文字的甲骨。

        另一片正面有一“虹”字,此字上邊的兩道弧當是龍身,下端當是龍頭,作二龍吸水,古人認為龍出吸水即天晴。郭沫若先生認為該骨面刻辭“蓋一代典禮習(xí)尚如是也”,其前后均未見,極其罕也。

        #5 頌簋

        西周

        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

        頌簋(器體)

        隆蓋、圓腹、圈足,雙耳造型別具一格,狀如一變形龍首口吐祥云,雙耳下的垂珥與圈足下的三小足形狀相若,相映成趣。紋飾以竊曲紋為主紋,搭配使用瓦紋和垂鱗紋,繁簡呼應(yīng),疏密有致。銘文篆刻工整秀麗,典雅規(guī)范。

        頌簋(器蓋)

        頌是西周一位顯赫的貴族,效命于周王室,頌簋上的銘文就記錄了周天子對頌的冊命過程:“在西周的一個清晨,周王在康昭宮冊命頌,令其掌管成周洛陽的倉庫等職務(wù),并賜給他黑色的禮服、赤色的蔽膝和馬具等物品,以茲勉勵。頌接受了冊命,向周王進獻瑾璋,以謝王恩”。之后,鑄造此簋,紀念此事并希望此份榮耀為后世子孫世代享用。

        #6 魯國大玉璧

        戰(zhàn)國

        外徑32.8厘米,孔徑11.6厘米,厚0.6厘米

        魯國大玉璧

        玉料呈青碧色,半透明,油脂光澤。玉璧肉部內(nèi)、外緣各有一周廓,肉兩面紋飾相同,以兩組微凸起的绹索紋分隔成內(nèi)、中、外三層紋飾。內(nèi)、外兩層為陰線刻紋,中間以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紋為地,其間淺浮雕飾排列均勻的谷紋。

        魯國大玉璧

        內(nèi)層為合首雙身龍紋,其間以三道绹索紋相隔成三組。外層為五組合首雙身龍紋,每組龍尾兩兩相交,紋飾布局緊密勻稱,繁縟精美,線條流暢,屬戰(zhàn)國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戰(zhàn)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7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

        西漢

        長簡長27.6厘米,寬0.5-0.9厘米

        短簡長18厘米,寬0.5厘米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

        銀雀山漢墓簡牘包括四類書,第一類是兵書,第二類是論政論兵之書,第三類是數(shù)術(shù)書,其余歸入其它類。其中兵書數(shù)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孫子兵法》與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結(jié)束了關(guān)于孫子其人其書的千古論爭,意義重大。

        #8 東平漢墓壁畫

        漢代

        東平漢墓壁畫

        東平漢墓壁畫

        東平漢墓壁畫

        壁畫色彩艷麗,特點鮮明,內(nèi)容題材豐富,保存完好。東平彩畫是山東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內(nèi)容最豐富、藝術(shù)水平最高的漢代壁畫,填補了山東地區(qū)漢代壁畫墓的空白,對于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xí)俗、中國繪畫史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9 九旒冕

        明代

        通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

        九旒冕

        冕(miǎn)一般由冠武、綖板、旒、充耳等幾大部分組成。魯王朱檀的這件九旒(liú)冕的冠胎用細竹絲編制。

        上面的木板叫做綖板,前后懸掛著五彩玉珠,即九旒,為赤、白、綠、黃、黑五色玉石珠;板下有玉衡,衡兩端有系繩孔,下各懸一充耳,為青玉圓珠。

        九旒冕是目前我國唯一一件存世的明初冕冠實物,可以說填補了歷史文物的空缺,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10《雙松圖軸》

        清代

        畫心縱201厘米,橫101厘米

        此畫是鄭板橋(鄭燮)中進士第一年送給肅翁的作品,圖中一遠一近兩棵松樹意寓同學(xué)品格高潔,樹下有幾桿修竹怪石蘭草,更是板橋擅長之筆。畫中長篇題記,講述了同學(xué)之間的情意,該作品書法繪畫俱佳,保存品相極好,是板橋難得一見的珍貴作品。

        | 最后 |

        浩瀚的宇宙中,時間是一條無限延伸的軸線,在各個時間節(jié)點上,曾涌現(xiàn)過無數(shù)燦爛的文明,又有無數(shù)的文明被湮沒。人類從森林古猿到現(xiàn)代化社會,有多少次慘遭滅亡的時刻,又有多少鳳凰重生的機會,把這一切都沉淀下來,集中保留的地方,現(xiàn)代詞匯稱之為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冕(miǎn):古代帝王、諸侯所戴的禮帽。宋朝以后,專指皇帝的禮帽。

        旒(liú):古代帝王禮帽前后的玉串。

        Hash:5f1d5e2bcd61a4cf9530b5cec51ccd8b8809c12d

        聲明:此文由 古玩文化分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

        一级毛片**免费看试看20分钟,亚洲日本在线观看,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 鸡泽县| 长丰县| 黄骅市| 鄂尔多斯市| 新竹县| 宣城市| 错那县| 桑植县| 金湖县| 上饶县| 西城区| 华亭县| 漳平市| 洛扎县| 灵石县| 青川县| 阜新市| 防城港市| 绥芬河市| 叙永县| 翼城县| 十堰市| 楚雄市| 北辰区| 高密市| 灵璧县| 祁阳县| 柯坪县| 鲜城| 双鸭山市| 东海县| 榆社县| 莎车县| 丽江市| 宣汉县| 嫩江县| 东城区| 汉川市| 明水县| 宾阳县| 改则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