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yq62h"><object id="yq62h"></object></input>
  • <label id="yq62h"><big id="yq62h"></big></label>
    <th id="yq62h"><kbd id="yq62h"><menu id="yq62h"></menu></kbd></th>

    1. <span id="yq62h"><blockquote id="yq62h"></blockquote></span>
      <legend id="yq62h"><output id="yq62h"></output></legend>
      1. <s id="yq62h"><dfn id="yq62h"><noframes id="yq62h"><strike id="yq62h"><input id="yq62h"></input></strike>

        第41集:講述紅色電臺第一部發(fā)射機的故事

        黨史學習教育

        《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

        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復(fù)興,一件件飽經(jīng)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歷史瞬間,是中國共產(chǎn)黨披荊斬棘、砥礪奮進最好的見證。

        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中央網(wǎng)信辦聯(lián)合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

        第41集:我們是XNCR

        ?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這里是用現(xiàn)代技術(shù)復(fù)制的、老一代播音員夏青的聲音,所講述的這件文物是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部廣播發(fā)射機。

        ? 從這里發(fā)出的紅色電波曾經(jīng)穿越硝煙彌漫的抗日烽火、震撼民族解放萬里長空。

        國家博物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部廣播發(fā)射機

        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再到新中國成立,這臺重要的廣播發(fā)射機曾輾轉(zhuǎn)多地,最終被帶入北京,安置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如今,外表銹跡斑斑的它靜靜矗立在展柜中,如同一位胸前掛滿軍功章的老人,默默講述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時光倒轉(zhuǎn)到八十多年前,我們來聽聽這臺廣播發(fā)射機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延安被嚴密封鎖,原有的紙質(zhì)刊物已經(jīng)無法適應(yīng)宣傳形勢需要,通過廣播宣傳黨的抗日主張迫在眉睫。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常瑞卿介紹:

        常瑞卿:要開展抗日救國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了沖破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地域封鎖,決定建立自己的人民廣播電臺。

        沒有大功率發(fā)射機怎么辦?1939年,轉(zhuǎn)機來了。

        延安新聞紀念館原副館長李娜:在1939年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右臂骨折,赴莫斯科療傷。1940年的春天,他回國的時候向共產(chǎn)國際爭取到了一臺廣播發(fā)射機,經(jīng)過長途的跋涉才運回了延安。

        這臺蘇制廣播發(fā)射機被拆卸打包,從莫斯科空運到新疆,再用汽車經(jīng)蘭州西安輾轉(zhuǎn)數(shù)千公里運抵延安,像拼插積木一樣,一塊一塊再被焊接起來。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舊址

        中央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籌建電臺。周恩來專門指派曾經(jīng)在清華大學學習電機工程的傅英豪、唐旦夫婦負責發(fā)射機的技術(shù)問題。

        傅英豪曾回憶說:當時我雙手一拍大腿就跳起來了,很驚訝地問他,你說什么?去延安?是不?去建設(shè)我們黨的紅色廣播電臺,是嗎?真的?

        △傅英豪、唐旦夫婦在延安

        在延安城以西19公里、只有三十幾戶人家的偏僻小山村王皮灣村被選定為發(fā)射臺臺址。發(fā)射機動力不夠,傅英豪就找來報廢汽車的引擎,用皮帶連接到發(fā)電機上。傅英豪的兒子傅延延回憶,父親在世時總說,每個人都把器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延安西川王皮灣。朱德主持選定這里為廣播電臺臺址

        傅延延:有一次管子漏氣了,壞了,他就特別的悲傷,抱著管子像抱著小孩一樣,這就能看出來,他拿著那個當做他自己的生命。

        飽經(jīng)風霜的土窯洞記錄著當年廣播人的勇氣和艱辛。沒有降溫設(shè)備,技術(shù)員在窯洞墻壁上鑿方槽填冰塊;缺少發(fā)射天線架,就用三根大樹桿捆成“丫”形豎在山上;沒有報時器,播音員就用筷子敲碗,發(fā)出“鐺鐺”的聲音。

        △英籍專家林邁克教授和電臺技術(shù)人員一起研究改裝廣播發(fā)射機

        電影《聲震長空》:“鐺……鐺……鐺……剛才最后一響是上海時間19點整,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xiàn)在開始播音,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xiàn)在開始播音。請記住,我們的頻率是,波長61米,周率4940千周......

        1940年12月30日,王皮灣村十幾平米的窯洞里,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發(fā)出第一次呼號XNCR,“X”是當時國際規(guī)定的中國無線電臺呼號的英文字母,“NCR”是“新中國廣播”的英文縮寫。當時就讀于西北大學的趙勉回憶,對于抗戰(zhàn)軍民來說,這個呼號代表延安,代表希望。

        趙勉:那時候又高興又緊張,高興的呀,又該快到了聽廣播的時間了;緊張呢,就是周圍有特務(wù)學生,你得偷偷地,鉆到被窩里頭小聲地聽。有人輪流值班,把廣播都記錄下來,第二天刻成蠟版,印成油印小報,到處散發(fā)。聽到勝利的捷報可開心了。

        這第一次呼號是誰播發(fā)的呢?其實是來自兩位剛滿18歲的姑娘。

        徐瑞璋:第一次播音,我跟姚雯兩個女孩剛18歲。那時,播音室想起來可笑,沒有隔音設(shè)備,窯洞里拿延安生產(chǎn)的灰色的粗毯子掛在墻上,鋪在地上隔音。

        △徐瑞璋,播音名麥風

        說話的人叫徐瑞璋,播音名麥風,她后來對記者蔡革文說,麥風與麥克風,一字之差,是巧合、也是命運。

        蔡革文:因為她叫麥風嘛,人家就喊她麥克風,幾十年后,她就被譽為延安第一個麥克風。

        一孔土窯洞、一張四方桌、一盞小油燈……艱苦的條件下,一篇又一篇戰(zhàn)斗檄文不斷從這里發(fā)出,有如尖刀刺向敵人的心臟。延安新聞紀念館原副館長李娜說,當年編輯常會連夜編稿,第二天一早快馬加鞭送到19公里外的王皮灣播出。

        李娜:廣播科是在清涼山上,冬天淌過延河水去送稿件。像夏天的時候河水漲了,他們就用油紙布(把稿件)包起來,頂在頭頂上泅水過河。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舊址

        目睹了廣播試播情景的丁戈專門創(chuàng)作了一首名為《XNCR之歌》的臺歌。當年,這嘹亮的歌聲回蕩在王皮灣的上空,鼓舞著廣播戰(zhàn)士排除萬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

        △《XNCR之歌》歌詞和曲譜

        愛憎分明、清脆嘹亮的播報,在解放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淪陷區(qū)之間架起了一座空中橋梁,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楊兆麟生前回憶,當時聽眾把電臺比作指引光明燈塔

        楊兆麟:(聽眾說)聽到你們的廣播,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找到燈塔一樣,因為在那么艱難的條件下辦廣播,作用非常重大。

        1943年春,因為這臺英雄的廣播發(fā)射機大型電子管損壞,層層封鎖中無法維修更換,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只得暫時中斷播音。直至1945年9月,在抗戰(zhàn)的勝利聲中,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又恢復(fù)播音,用《漁光曲》作為開始曲,臺址遷至延安西北13公里的鹽店子村。

        △播音機房內(nèi)部

        此后,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發(fā)射機房和播音室成為國民黨軍重點轟炸的目標之一。為了確保廣播不中斷,中共中央決定籌建備臺。

        1947年3月,國民黨飛機不斷對延安狂轟濫炸,電臺工作人員堅守崗位直至14日中午播音結(jié)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員錢家楣的女兒溫飚回憶,電臺是當時敵機轟炸的目標之一。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轉(zhuǎn)移路線示意圖

        溫飚:最后到三月十幾日,播音就經(jīng)常聽到轟炸的聲音,甚至有時候就在頭頂上,只要聽到飛機近了,就中斷廣播,等到飛機走了再接著廣播。

        14日當晚位于陜北瓦窯堡好坪溝的備臺啟用。而這臺發(fā)射機,則在我軍撤離延安時,運到了晉綏解放區(qū)的山西興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部李琮說,延安解放后,發(fā)射機又重新被運回延安。

        李琮:1948年4月,延安解放后又運回延安,當做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的發(fā)射機。1949年5月西安解放,陜北臺遷到西安,這部發(fā)射機也運到了西安,1959年運來北京,交給當時的中國革命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如今的延安人民廣播電臺舊址

        八十多年滄桑巨變,人民廣播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櫛風沐雨的砥礪前行,也傳遞著新中國日新月異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即將來臨之際,老中青三代廣播人重新再唱起這首《XNCR之歌》,從“窯洞電臺”傳承下來的理想與信念,80余載從未改變。

        董家鵬:我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董家鵬,1997年出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第一個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第一部廣播發(fā)射機的誕生經(jīng)歷了各種艱難險阻,它的出現(xiàn)極大地振奮著當時全國軍民抗戰(zhàn)的士氣,也成為新中國廣播事業(yè)的發(fā)端,那些紅色電波感人故事穿越時間空間,在今天依然鼓舞著我們,更激勵著我勇敢前行,把這種紅色精神更好地向大眾傳播。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審核:譚西丨責編:許安丨編輯:楊一

        Hash:c19d812f880035d179d8f12db1921cbed9f788b5

        聲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

        一级毛片**免费看试看20分钟,亚洲日本在线观看,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 苗栗县| 巴彦淖尔市| 峡江县| 塔河县| 平定县| 保亭| 威宁| 廊坊市| 塔城市| 信阳市| 肥东县| 桦甸市| 丹阳市| 乌兰县| 桦川县| 郴州市| 梨树县| 平阳县| 成安县| 县级市| 海晏县| 嘉义市| 温州市| 西充县| 成武县| 高州市| 抚顺市| 甘洛县| 庆安县| 舞钢市| 博爱县| 昭通市| 新密市| 怀安县| 鹤壁市| 惠来县| 锡林郭勒盟| 逊克县| 南宫市| 炎陵县| 偏关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