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yq62h"><object id="yq62h"></object></input>
  • <label id="yq62h"><big id="yq62h"></big></label>
    <th id="yq62h"><kbd id="yq62h"><menu id="yq62h"></menu></kbd></th>

    1. <span id="yq62h"><blockquote id="yq62h"></blockquote></span>
      <legend id="yq62h"><output id="yq62h"></output></legend>
      1. <s id="yq62h"><dfn id="yq62h"><noframes id="yq62h"><strike id="yq62h"><input id="yq62h"></input></strike>

        偃師、鞏義、滎陽三地,游10處人文景觀,尋覓神都洛陽歷史遺跡

        作者:巴圖

        5月2日,高溫天氣,我和軍超老弟等4人駕車前往偃師市山化鎮(zhèn),上午游覽了游殿村,午后就近依次參觀了鞏義杜甫陵園常香玉故居、南水北調(diào)工程干線、滎陽虎牢關偃師山化鎮(zhèn)的九龍廟、王鐸墓、伊洛河碼頭、宋·會圣宮碑、“紅廟”等景點。另外,路過黑水關、伏羲臺,因時間關系未看。全天共游覽10個地方,感覺不虛此行,收獲頗豐。

        偃師、鞏義、滎陽三地的歷史遺跡很多,但比較零散,大多數(shù)屬于有聽頭、沒看頭。只有喜歡歷史文化,“三觀一致”的好友,才可能冒著突如其來的高溫,奔波在田野間,尋覓著隋唐以來的歷史遺跡,感受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走拍拍,作美篇以記之。感謝乾宏、盧秀珍、洛夫、康柏渠等老師詩詞相配,為美篇增光添彩。期待河洛文化遺跡得到有效的保護和開發(fā),期待更多的人了解河洛歷史,宣傳河洛文化。

        偃師位于河南中西部地區(qū),南屏嵩岳,北臨黃河。公元前16世紀,商湯在今縣城西南建都,史稱西亳;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在縣城東筑城息偃戎師,遂名偃師;周末設偃師、緱氏(今為鄉(xiāng))兩縣;自秦以后,偃師、緱氏兩縣屢有分合;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后,單設偃師縣;1993年12月15日,撤銷偃師縣,設立偃師市(縣級)。

        第一站:游殿村,印象很好。一是作為河南傳統(tǒng)村落,有“一灣二閣九洞”,即月亮灣玉皇閣文昌閣,九連洞。村內(nèi)隨處可見明清老房、老物件,尤其是九連洞里,9個地坑院相連,有幾家還有人居住,推門進去,可以看到過去農(nóng)村生活的場景,頗能引起50、60后的共鳴。二是鄉(xiāng)風淳樸,村民善良。村內(nèi)幾個景點,不管哪家,只要進去,鄉(xiāng)親們大都很熱情,招呼歇歇、洗洗,房間可以進去參觀,樓頂可以上去。游客問些村史之類問題,村民都盡其所知,侃侃而談。

        西江月.執(zhí)著的巴圖

        盧秀珍

        博大精深吸引,人文遺跡親巡。

        “三觀一致”聚群神,哪管高溫難忍。

        藝攝巴圖執(zhí)著,深研史料求真。

        邊談邊拍美篇昕,遠晀黃河滾滾。

        《河洛文化激心泉》

        文/乾宏

        河洛之旅暢游覽,

        悠遠文化激心泉。

        青石碑林承古風,

        紅廟壁畫載先賢。

        杜甫故里憑詩圣,

        香玉唱韻繞邙山

        南水北調(diào)水長流,

        不盡源頭自中原

        2020.5.8.

        第二站:鞏義杜甫陵園,門票20元,比較荒涼,沒有人氣。

        杜甫陵園位于鞏義市老城西北約6公里康店鄉(xiāng)康店村西的邙嶺上。陵園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圣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xiāng)亭、草亭、獻殿等組成。

        杜甫陵園的墓地坐北面南,東西并排3個土冢,西為杜甫墓,向東依次為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墓冢呈漏斗狀,高約10米,墓周長約72米。墓冢四周遍植冬青和柏樹,冬夏蒼翠。冢前有石碑兩通,高約2米。前碑楷書“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后碑“杜少陵墓”。

        史載,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yè)遵先人囑托,將杜甫靈柩歸葬故鄉(xiāng)鞏義市康店的邙山嶺上,其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cè),當?shù)厝罕姺Q“圣人三冢”。早在宋代墓園周圍有垣墻,四門、園內(nèi)種植蒼松、翠柏,歷代文人和廣大勞動人民前來憑吊者如織,明代以后陵園被毀。

        杜甫陵園內(nèi),還有一棟長120米,寬2.5米的長廊,俗稱“百米長廊”,又叫“詩圣碑林”,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啟功先生題。廊內(nèi)容納石碑百余通,內(nèi)容大都為杜詩,匯聚國內(nèi)外著名書畫家的墨寶,真、草、隸、篆古今書法各具特色,其書法藝術精湛、結(jié)構嚴謹、雄深蒼渾、骨氣洞達、爽爽有神、揮灑自如、濃淡有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堪稱一絕。

        七絕·詠 杜 甫

        洛夫

        不忍秋風破茅屋,

        欲求廣廈萬千間。

        憂民憂國抒宏志,

        絕頂?shù)桥视[眾山。

        如今,心懷天下的詩圣就在陵園那高高的石基上站著。他的脊背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漂泊流離壓彎了,他的飽經(jīng)憂患的面容上,凝結(jié)的是憂國憂民的苦楚,他濃重的眉下是一雙明眸,那炯炯雙眸里是大庇天下的幽思。

        陵園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花崗巖大型杜甫雕像,高達4.7米,其雕法細膩,線條流暢,技法求實,神志沉重,形象逼真,這一佳作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劉開渠先生和已故著名藝術家劉峴先生精心指導,著名雕塑家崔開宏先生創(chuàng)作監(jiān)制而成。底座基高3米,用黑色大理石砌成,正面“詩圣杜甫”由劉開渠先生題。

        第三站:香玉故里。正在提升改造中。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張妙玲,出生于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自幼隨父張福仙學戲,9歲去密縣太乙新班搭班,并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學豫西調(diào)。初習小生、須生,后專工旦角。10歲即登臺演出,13歲以演出新改編的《西廂》而聞名開封。她在藝術上勤奮好學,勇于革新,曾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diào)、祥符調(diào)、沙河調(diào)等,融會于豫西調(diào)中,獨創(chuàng)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diào)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nèi)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主要成就;豫劇常派創(chuàng)始人,豫劇六大名旦之一,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獎。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創(chuàng)辦香玉劇校,教學和演出相結(jié)合,培養(yǎng)了不少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香玉劇社。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領劇社在西北、中南和華南等地義演,以全部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被譽為“愛國藝人”。被選為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曾出席維也納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常香玉故居位于鞏義市南河渡鎮(zhèn)董溝村,是常香玉出生和開始學戲的地方,歷經(jīng)幾十年的風雨滄桑,原有的幾孔窯洞坍塌非常嚴重。常香玉大師逝世后,鎮(zhèn)政府出資30萬元,按照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窯洞進行修繕加固,同時,大力整治周邊環(huán)境,對現(xiàn)存的一眼古井、兩棵千年古槐加以保護。修繕后的香玉故居共有窯洞四孔、平房三間,面積百余平方米,分堂窯、廂窯、誕生窯和磨道窯。故居內(nèi)根據(jù)豫西農(nóng)家院落生活起居原貌進行了復原,并展示有常香玉大師生平事跡的資料和圖片。

        七絕·詠 常 香 玉

        (通韻)

        洛夫

        一曲青詞花木蘭

        江南北唱紅天。

        捐機抗美巡回演,

        德藝雙馨輝戲園。

        第四站:南水北調(diào)干線穿黃工程。景區(qū)封閉收費,站橋上兩邊拍一下。

        “南水北調(diào)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zhàn)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于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于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供水區(qū)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diào)中線標志性工程,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標志著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一期正式通水運行。2019年9月5日,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50億立方米,該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

        第五站:虎牢關。已經(jīng)是第三次來啦!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古京都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于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qū)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zhèn)境內(nèi)。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西周時期,因此地險要如同老虎守衛(wèi)般險固,得名虎牢關。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擊敗燕師于此。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唐代李世民大戰(zhàn)竇建德、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飛大破金兵于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虎牢關仍是鏖戰(zhàn)紛繁,時聞殺聲。虎牢關為歷史上的古戰(zhàn)場,帝王的爭地圖疆為人們留下了很多可供觀瞻的歷史遺跡名勝。

        虎牢關風景區(qū),把虎牢關的路重修擴寬,擴修三義廟(關羽的廟),修整有點將臺(呂布當年用的)。

        附近村里以前去看過,也有歷史遺跡。

        第六站:九龍廟,2012年左右隨夢想之旅來過。

        九龍廟建于明嘉慶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據(jù)說,當年建筑規(guī)模頗大,殿堂樓閣雄偉。2006年國家批準九龍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龍廟的前方就是伊洛河,往東北方不遠,就是康店康百萬莊園,康家也是靠河運發(fā)財?shù)摹R梁印⒙搴邮锹尻柕膬纱蠛恿鳎搅速葞熀筒⒊闪恕耙谅搴印?/p>

        九龍廟是為紀念治水英雄黃大王而建。黃大王,原名黃守才,1603年出生于偃師市岳灘鎮(zhèn)王莊村。他自幼天資聰穎、思維敏捷,40歲后,著有《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偃師的志書上,有記載。稱贊他“功并神禹”、“活河神”。在他謝世74年之后,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歷代清帝也都給他追加了封號。

        廟中間的大殿是九龍宮,內(nèi)殿供奉的就是治水能手黃大王。殿內(nèi)的兩根石柱沿大門對稱,上有歌頌黃守才功績的對聯(lián):“嵩以北邙以南面前伊洛繞玉帶,左有秦右有楊統(tǒng)領將軍奉圣顏”。在大殿的正上方還懸掛著當年慈禧太后路經(jīng)此廟時所贈的匾額“威宣式遏”。

        做過學堂,歷史遺跡。

        猜猜看

        在九龍宮的四周按次序分布著佛爺宮、地藏宮、安陽宮、玉皇宮、火星宮、三星宮、圣母宮七個殿堂。

        上大殿二樓看看。不遠處,曾是當年喧鬧的鄩溪灣碼頭,每年開河船工出行時都要在此舉行春祭,九龍廟寄托了偃師船工的平安夢想,如今,昔日喧鬧的碼頭成了今日的麥田,而九龍廟成了當年水運歷史的見證。

        洛陽目前發(fā)掘出來的回洛倉、含嘉倉都與九龍廟前的這條伊洛河有很大關系,富庶南方的大量糧食經(jīng)大運河、黃河進入伊洛河,再經(jīng)洛河運入當時的國家大糧倉….

        附近村民

        歷史上,伊洛河幾次暴漲,鐘樓底座被淹。

        這是附近王鐸墓前的石俑。

        第七站:伊洛河碼頭

        山化鎮(zhèn)位于偃師市區(qū)東,南臨伊洛河,與鞏義市回郭鎮(zhèn)隔河相望,素有“洛陽東大門”之稱。在昔日陸運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位于伊洛河北岸的(伊河、洛河在楊村附近會流后,統(tǒng)稱伊洛河)山化,自然也成為以水運為主的交通樞紐重鎮(zhèn)。

        昔日的繁華已煙消云散,唯余渡口作為興旺水運歷史的見證,隨著伊洛河河岸的南北變遷而漂移,與伊洛河形影相隨,不棄不離,靜靜地聆聽著伊洛河水的淺唱低音,訴說著伊洛河的千年滄桑。

        第八站:王鐸墓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chuàng)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郁勃,骨氣深厚”。

        王鐸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于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后,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后,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jiān)忽然發(fā)現(xiàn)“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fā)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皇帝驚喜萬狀,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王鐸墓,位于河南偃師市山化鄉(xiāng)石家莊村南,北有鳳凰山上的大宋會圣宮碑做伴,南有芝田附近的宋陵七帝八陵相陪,地望可謂極好。可惜的是,因修建隴海鐵路,王鐸墓冢從此被廢。王鐸墓地里,如今還尚存一些遺物。

        在北臨鐵道處,有一對巨大的石馬。石馬高約二米有三,線條流暢,刀法遒勁,很有氣勢。墓地南端,有一赑屃,頗為巨大,王鐸墓碑已移至村里,石碑乃順治的“諭祭碑”,碑上字體較大,依然清晰,書用顏體,雍容有韻。

        第九站:會圣宮碑,門上鎖,無緣近觀。

        大宋新修會圣宮碑銘。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洛陽城東36公里處偃師市山化鄉(xiāng)寺溝鳳凰山上。立于宋代景元年(1034)。螭首,龜座,通高9.2米,寬2.22米,厚0.72米。為我國現(xiàn)存巨碑之一。

        碑額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圣宮銘"等11字。碑文楷書,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學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書并題額。碑文記述宮內(nèi)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畫像,為四帝歌功頌德。并記述了會圣宮地理位置及建宮由來、經(jīng)過等。

        向南看,中岳嵩山近在眼前。

        第十站:玉帝閣,當?shù)厝朔Q“紅廟”

        玉帝閣坐落在偃師市山化鎮(zhèn)寺溝村南的鳳凰山上。閣為兩層,下寬上窄,頂部為四面檐。當?shù)厝朔Q玉帝閣為紅廟,內(nèi)有玉帝塑像,是當?shù)厝藷闫砀5膱鏊{借古樸素雅的建筑形態(tài),以及對研究明、清宗教建筑藝術的獨特價值,玉帝閣入選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帝閣屋面為歇山頂屋頂。坐北向南,底部長寬均約7.5米,成空心四面體,下寬上窄,分兩層呈寶塔狀,磚木結(jié)構。屋面筒瓦覆頂,下層正面做出裝飾性屋檐及六組磚雕五踩斗拱,南邊正中有一拱形門。閣內(nèi)部有木制樓梯通往上層,上層墻壁四周均彩繪有明代人物肖像畫,神態(tài)飽滿,顏色鮮明,但由于年代久遠,部分有脫落,南邊正中也開一門,門框上部兩側(cè)雕龍形飾,門上方有一青石質(zhì)明代石匾,上 書楷體“玉帝閣”三字。閣內(nèi)頂部檁、梁結(jié)構復雜,四角斜梁上皆彩繪,梁下有一高約3米的木制屏風簾支撐,簾之正中一木制匾額,上 書“天心金關”四字,系大清康熙年間創(chuàng)修。

        在玉帝閣二層的墻壁上,繪有精美壁畫,壁畫人物栩栩如生,服飾華麗,色澤鮮艷。有關人士判斷,壁畫為建閣時所繪,距今有300多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一對兒彩釉獅子,微妙微肖。

        鏡頭文化

        康柏渠

        幾個攝友冒高溫,

        志同道合古跡尋。

        傳統(tǒng)村落名游殿,

        天井窯院民風淳。

        一代詩圣杜少陵,

        三吏三別憂國民。

        豫劇大師常香玉,

        戲比天大出真心。

        南水北調(diào)大工程,

        穿黃入京一路奔。

        歷史名地虎牢關,

        兵家必爭東大門。

        九龍廟中香火旺,

        紀念治水大名人

        伊洛兩河交匯處,

        本為華夏繁衍根。

        王鐸墓冢雖遭廢,

        書畫名家筆稱神。

        會圣宮碑門上鎖,

        遺憾末睹碑上文。

        玉帝閣里留壁畫,

        栩栩如生價值存。

        一路探訪一路拍,

        河洛文化博大深。

        2020.05.08

        離開紅廟,本來要去探尋伊河入洛河處,導航頻繁出錯,未果。天氣炎熱,打道回府。

        早上8點半出門,晚上7點半到家,冒著高溫,一天游覽偃師山化、鞏義的十個景點,走馬觀花,收獲不少。期待下次再去!

        近日,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考古獲重大發(fā)現(xiàn)。經(jīng)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xiàn)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位于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zhèn)雙槐樹遺址,為5300年前后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區(qū)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實證了河洛地區(qū)在距今5300年前后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qū)的關鍵材料,也以考古學的實證材料表明在距今5300年前后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期待早日去參觀!

        Hash:1d877a1ae22050f45e84f1e6d1f8bfe79dc1aa20

        聲明:此文由 天地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

        一级毛片**免费看试看20分钟,亚洲日本在线观看,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 疏附县| 武宁县| 青龙| 来安县| 凌源市| 且末县| 乌兰察布市| 句容市| 德阳市| 忻州市| 新乡市| 白朗县| 施秉县| 美姑县| 社旗县| 栖霞市| 嘉定区| 河间市| 内江市| 阜新市| 来凤县| 台安县| 宜君县| 绥棱县| 凯里市| 塔城市| 胶州市| 安阳市| 张家界市| 东港市| 龙海市| 桂平市| 宽城| 富裕县| 秭归县| 通海县| 崇文区| 遂昌县| 武宁县| 正镶白旗| 乌兰察布市|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