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yq62h"><object id="yq62h"></object></input>
  • <label id="yq62h"><big id="yq62h"></big></label>
    <th id="yq62h"><kbd id="yq62h"><menu id="yq62h"></menu></kbd></th>

    1. <span id="yq62h"><blockquote id="yq62h"></blockquote></span>
      <legend id="yq62h"><output id="yq62h"></output></legend>
      1. <s id="yq62h"><dfn id="yq62h"><noframes id="yq62h"><strike id="yq62h"><input id="yq62h"></input></strike>

        雙流處處有故事丨我國第一口鹽井竟在雙流?!

        近日,我參觀了自貢鹽業(yè)歷史博物館

        眾多的展品中,一尊李冰半身雕像讓我驚訝不已,是的,沒錯(cuò),就是那位開鑿了都江堰的李冰!

        他,怎么會(huì)在這兒呢?難道治水的李冰還與鹽有關(guān)?雕像下還有一段解說文字:

        “李冰是戰(zhàn)國時(shí)期著名的水利專家,他領(lǐng)導(dǎo)民工修筑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千里沃野。李冰在治水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yàn),公元前255-公元前251年任蜀郡郡守時(shí),組織當(dāng)?shù)厝嗣裼瞄_鑿水井的方法開鑿了我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今雙流縣境內(nèi)),揭開了中國井鹽生產(chǎn)的序幕,從而被譽(yù)為中國井鹽生產(chǎn)的開拓者。”

        廣都,鹽井,雙流?這幾個(gè)詞在我腦海跳躍。這是真的嗎?身為一個(gè)老雙流人,我卻全然不知!

        01

        帶著滿腹的疑問我拜訪了雙流文史專家王澤枋老師。

        王老師從四壁巍巍的書柜里抽出一本厚厚的書對(duì)我說:“小李,關(guān)于廣都鹽井的最早記載,來自這本《華陽國志》。”

        他將書攤在桌子上,捋開一個(gè)折頁,“就在這里。”他念了起來,“冰……又識(shí)察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yǎng)身之饒焉。”

        他放下書,抬起頭望著我,“ 這幾句明確了李冰開鑿鹽井的事實(shí),并且鹽井就在廣都,就在我們雙流地界。那具體又是在哪里呢?”

        王老師從攤開的地方往后翻了幾頁,一字一頓地說,“你看,這有幾句是這樣說的,‘廣都縣……大姓馮氏有魚池鹽井,縣凡有小井十?dāng)?shù)所。有望川原,穿山崖過水二十里。’”

        他解釋說這里的望川原,又叫望川源,研究者普遍認(rèn)為就是指江安河在雙流牧馬山前一段。江安河在這里自西北而來,穿過牧馬山北端淺坡,向西南匯入府河。

        我接過王老師手中厚厚的《華陽國志》,也接過話頭,“廣都鹽井,就在牧馬山前,江安河畔?”

        “對(duì),還有進(jìn)一步的證據(jù)。民國《華陽縣志·山川》記載說: 南山之首曰木(牧)馬山……曰杏花山,山下為十八口,十八口者,昔時(shí)鹽井之目也。今井廢而舊名猶存耳。”

        杏花

        王老師揚(yáng)起手指,指著窗外,仿佛那明亮處就是杏花山,就是鹽井。

        他一字一頓地說,“這是地方史志里關(guān)于廣都鹽井比較準(zhǔn)確的說法。其實(shí), 鹽井就在鶴林境內(nèi)長(zhǎng)順村的杏花山下。廣都鹽井,是大口,淺井,像山坡上的池子。

        02

        一條小河從山前流過。跨過小河,就是萬源宮——雙流現(xiàn)存唯一的一處道觀。

        萬源宮

        一位五十來歲的師傅明白我的來意后,告訴我說,這里就是杏花山,現(xiàn)在屬于雙流區(qū)怡心街道三江社區(qū),老地名叫“十八口兒”。

        她將我?guī)У接^門外,指著一塊石碑對(duì)我說:“這碑上,記有鹽井的事。”

        “這碑,看起來像是新的?”我說出了我的疑問。

        “是的,主事的師傅前幾年重新刻的。老碑在那兒。”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額舊石碑躺在大門另一側(cè)的階沿上。拂去浮塵,模糊的字跡漸漸清晰起來,碑文是《重修萬源宮碑記》:

        隆州有陵井,廣都有十八口鹽井。陵井鑿自東漢,由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陵(開鑿)。十八口鹽井鑿自先秦,由興修都江堰李冰開鑿,還比陵井早數(shù)百年,堪稱世界之最……十八口鹽井遺址,其附近古多道觀。牧馬山東麓杏花山下,古有道觀寺,始建年代無考。據(jù)縣志記載,道觀寺在旗桿壩附近,清順治五年重建,康熙三十五年重修……

        “我們?nèi)f源宮,已經(jīng)在這兒有幾百年了。”師傅說,“鹽井?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具體在什么位置,我也沒有見過。”她指著萬源宮后的山坡,“你也可以上去看看。”

        站在杏花山腰望去,江安河在遠(yuǎn)處蜿蜒而過。

        杏花山坡

        眼睛在荒草和灌木中巡視,我想看到期盼中的一口井,一洼池。

        “廣都鹽井,你在哪里呀?”我對(duì)著虛空喊,草不言,樹不語。杏花山太矮,甚至沒有一句回音。

        03

        追尋鹽井的蹤跡,我來到四川博物館,從三款“東漢制鹽畫像磚”上窺見了幾分遠(yuǎn)古的鏡像。

        三款畫像磚分別出土于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成都的羊子山、邛崍大邑

        其中來自邛崍花牌坊的一款最為典型。這款磚高34.5厘米、長(zhǎng)45厘米,厚5厘米。畫像背景群山茂林、野鹿棄躍。左前方山腳附近,立著一個(gè)高高的四柱井架,架上四人,分兩層站立。兩人一組,正彎腰合力從下方的鹽井口用桶往上汲取鹵水。

        東漢制鹽畫像磚( 邛崍)

        畫像生動(dòng)地再現(xiàn)了漢代井鹽生產(chǎn)的情景,為研究四川早期鑿井工程技術(shù),提供了實(shí)物憑據(jù)。

        顯然,從畫像上可以發(fā)現(xiàn),借鑒戰(zhàn)國時(shí)期中原地區(qū)轆轤提水原理,至遲到東漢時(shí)期,蜀人已經(jīng)設(shè)計(jì)出了自己的鹽井技術(shù),其形制顯示出后來大英卓筒井、自貢燊海井的雛形。

        而廣都鹽井的形式肯定比畫像磚上顯示的更古老,更簡(jiǎn)樸。這可以通過古人對(duì)陵井的記載中作出比較。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

        “陵井,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名。”“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鹽井,此井最大。”

        陵井在仁壽境內(nèi),地理上與廣都鹽井距離不過一百公里。時(shí)間上也就先后相差兩百來年(張道陵出生于公元三十四年)。陵井的開鑿,受廣都鹽井的影響是必然的。

        何況,陵井的尺寸,已經(jīng)不是井,而是大如“池”了。這也與《華陽國志》記載的廣都鹽井“諸陂池”有些相似的模樣。

        關(guān)于廣都鹽井,《雙流古跡遺址》一書中有一篇《話說鹽業(yè)和鹽井》,末尾有這樣一段話:

        一九五八年九月,華陽縣又對(duì)十八口鹽井進(jìn)行修復(fù),對(duì)第一口鹽井再進(jìn)行開鑿。古鹽井在除盡浮泥后,現(xiàn)出井圈,口徑4米余,用條石砌成,巖層以下由人工敲鉆而成,鉆痕間隔約5厘米,且直徑逐漸展開,深達(dá)14米,直徑已達(dá)5米,水中含鹽量15克/升。

        這里的井,比畫像磚上的井口要大得多,也比景山村發(fā)現(xiàn)的井口要大,不僅是大口淺井,而且已經(jīng)狀大如“池”了。而這,正與《華陽國志》所記之“陂池”相吻合。

        (圖片由李國提供)

        也許,廣都鹽井本來就是這樣的“小池”,而仁壽陵井則是“大池”。不然《華陽國志》說廣都“有小井十?dāng)?shù)所”就沒有比較了。歷史翻到大英卓筒井、自貢燊海井這一頁時(shí),井口已經(jīng)小如碗口了。

        編輯:東家-顧琳娜 方宇

        審核:向明、劉先軍

        來源:空港融媒

        Hash:0cb17d9f877cc59fc0c9eb7389cbd3e287b481d0

        聲明:此文由 雙流文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

        一级毛片**免费看试看20分钟,亚洲日本在线观看,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 巴林左旗| 左贡县| 扬中市| 正安县| 高州市| 扎兰屯市| 扬州市| 陆良县| 顺昌县| 霍林郭勒市| 奎屯市| 望都县| 惠安县| 吉林省| 大厂| 松江区| 新龙县| 伊春市| 察雅县| 元阳县| 巴东县| 渝北区| 翁牛特旗| 苏尼特左旗| 西贡区| 樟树市| 山东省| 滕州市| 水城县| 青冈县| 临澧县| 乡宁县| 蒙阴县| 秦皇岛市| 舒城县| 三都| 建平县| 酉阳| 汉寿县| 封丘县| 东港市|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