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yq62h"><object id="yq62h"></object></input>
  • <label id="yq62h"><big id="yq62h"></big></label>
    <th id="yq62h"><kbd id="yq62h"><menu id="yq62h"></menu></kbd></th>

    1. <span id="yq62h"><blockquote id="yq62h"></blockquote></span>
      <legend id="yq62h"><output id="yq62h"></output></legend>
      1. <s id="yq62h"><dfn id="yq62h"><noframes id="yq62h"><strike id="yq62h"><input id="yq62h"></input></strike>

        重走“茶馬古道”:石鼓鎮(zhèn)

        青藏高原奔騰南下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嶺、怒山、高黎貢山大山脈的夾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內(nèi)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舉世奇觀。金沙江,指長江上游從青海玉樹縣巴塘河口四川宜賓市岷江口一段,全長2308 公里。相傳過去沿江一帶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經(jīng)西藏德欽縣進入云南,繼續(xù)南流于橫斷山區(qū),到了石鼓鎮(zhèn)后因山崖阻擋便掉頭急轉(zhuǎn)東北而去,形成一個巨大的“V ”形轉(zhuǎn)彎,這一奇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灣”。

        據(jù)地質(zhì)資料表明,早在第四紀阿爾卑斯運動前,長江水是沿著橫斷山脈向南奔流的。后因第四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新構(gòu)造運動,使石鼓鎮(zhèn)南部抬升為高山,迫使江流改道,因而,形成了江流急轉(zhuǎn)的大觀

        麗江乘車西行約70公里,長江第一灣的神韻就展現(xiàn)在眼前了。金沙江猶如一條輕輕拂動的綢帶,從青色的群山間飄然而下。兩岸墨綠色的護堤林和碧綠的稻田為她鑲上兩條深淡相間的花邊,更增添了她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小鎮(zhèn)錯落有致,有石階蜿蜒而上,縱貫小鎮(zhèn)。鎮(zhèn)中的小街寬約數(shù)米,均由青石板鋪成,街兩旁店鋪林立。整個小鎮(zhèn)顯得安靜祥和。

        石鼓鎮(zhèn)位于玉龍西部,東鄰九河鄉(xiāng)鎮(zhèn)、龍蟠鄉(xiāng),南接石頭鄉(xiāng),西、北部接黎明鄉(xiāng),石鼓為古代滇藏交通要沖,現(xiàn)在仍是通往康藏的咽喉。

        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月渡瀘”就指此地。唐代為南詔鐵橋節(jié)度使屬地。元初,忽必烈兵分3 路攻大理國,西路幾良合臺部,從西藏入滇,曾在此激戰(zhàn),渡江攻下羅波城,即今之石鼓。“波羅”是納西族對石鼓的稱呼。這一史實也就是《大觀樓長聯(lián)》中所說的“元跨革囊”的所在地。

        石鼓是滇藏間之要沖,金沙江到此水勢平緩,江面寬闊,宜于擺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到明代,麗江土司木氏,在明中央的支持下,曾出兵與吐蕃交戰(zhàn)60 多次。

        嘉靖四十年(公元1516 年),麗江知府木高進軍吐蕃;獲大勝,在石鼓立石記功。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麗江木氏土司刻制的鼓狀石褐而得名。納西族地名叫“拉巴”,古名“羅婆”或叫“羅波”,明、清以后名“刺巴”或“拉巴”。

        石鼓在元、明兩朝屬巨津州管轄。清朝設(shè)石鼓橋頭約,清末民初改稱石鼓里。民國19年(1930),改稱石鼓鎮(zhèn),屬第二區(qū)。1931年石鼓鎮(zhèn)屬第八區(qū),1932年石鼓鎮(zhèn)屬第四區(qū)。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取得大規(guī)模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決定性勝利后,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關(guān)向應(yīng)、王震等率領(lǐng)下,主動退出湘鄂川根據(jù)地。

        1936年3月30日于轉(zhuǎn)戰(zhàn)云貴途中,奉由朱德總司令簽發(fā)的“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旋即從貴州盤縣出發(fā),開始了搶渡金沙江為目標的戰(zhàn)略行動。

        4月8日,紅軍前衛(wèi)直撲普渡河,摧毀滇軍守橋部隊搶占鐵索橋,令后衛(wèi)揮戈東返二十里。紅軍隨即召開緊急會議,根據(jù)敵人第一線四個縱隊步步緊逼的形勢,當機立斷,放棄原定經(jīng)元謀、龍街渡江計劃,改取從金沙江上游麗江石鼓渡江。因而撤回已渡過普渡河的前衛(wèi)紅四師,掉頭南向虛逼昆明,迷惑敵人。

        4月11日紅軍攻占富民,全殲守敵。虛晃一槍給敵人造成錯覺,然后甩掉敵人追堵,大踏步直插滇西北,星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急進,十四天行程一千五百余里,克十四城。

        4月25日,從鶴慶兵分兩路,由賀龍、任弼時率領(lǐng)的二軍團右路軍,經(jīng)麗江縣城抵達石鼓。

        4月26日由蕭克、王震率領(lǐng)的六軍團左路軍取捷徑從麗江九河直達石鼓。26日開始,紅二方面軍一萬八千健兒,分別從石鼓到巨甸一百二十華里的木瓜寨、術(shù)取獨、格子、士可、余化達等五個主要渡口晝夜不停,神速搶渡。

        4月28日六軍團十六師最后在巨甸渡江完畢,全軍勝利渡過金沙江天險,浩浩蕩蕩取道中甸北上抗日。

        1933年至1938年,設(shè)石鼓鎮(zhèn)、后箐鄉(xiāng),仍屬第四區(qū)。

        1939年,第四區(qū)下轄的石鼓鎮(zhèn)、后箐鄉(xiāng)復并為石鼓鎮(zhèn)。

        1940年撤區(qū)建鄉(xiāng),石鼓鎮(zhèn)屬金江鄉(xiāng)。

        1949年7月,麗江解放后,屬金江分會,9月屬石鼓區(qū)

        1950年至1953年石鼓屬麗江縣第四區(qū)。

        1958年建石鼓公社,1963年屬第四區(qū),1966年復改石鼓公社,1984年石鼓、紅巖兩個公社合并改為石鼓區(qū),下轄7個鄉(xiāng)鎮(zhèn)。

        1988年改石鼓鎮(zhèn)、仁和傈僳族鄉(xiāng)。位于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西部。

        1997年,石鼓鎮(zhèn)面積344.1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石鼓、大新、魯瓦、大同新華、格子、四興、紅巖8個行政村;仁和傈僳族鄉(xiāng)面積299.4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仁和、仁義、拉巴支3個行政村。

        2002年石鼓鎮(zhèn)與仁和傈僳族鄉(xiāng)改屬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2005年,撤銷仁和傈僳族鄉(xiāng),并入石鼓鎮(zhèn),轄石鼓、大新、魯瓦、大同、新華、紅巖、四興、格子、仁和、仁義、拉巴支11個行政村。

        牛恒剛:2014年8月29日于北京

        Hash:a79f8d189e90e6a4c8d50b353df72841a5e143ba

        聲明:此文由 了了的天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

        一级毛片**免费看试看20分钟,亚洲日本在线观看,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 罗甸县| 尉氏县| 江北区| 于田县| 象山县| 扶风县| 大理市| 乌兰浩特市| 视频| 海伦市| 东阳市| 理塘县| 霍山县| 萨迦县| 东安县| 平山县| 随州市| 平罗县| 双牌县| 天等县| 安图县| 沂南县| 尼勒克县| 永修县| 马龙县| 藁城市| 安平县| 奉化市| 长宁区| 靖江市| 类乌齐县| 教育| 阿克| 西乡县| 盈江县| 利辛县| 永寿县| 靖江市| 普定县| 宜城市| 金平|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